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订阅方式
政策法规
下载中心
联系我们
期刊社首页
通知公告
学术动态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大事记
喜讯:陈浩凯、黄园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期刊优秀主编”“全国高校社科期刊优秀编辑”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荣获“2024BIBF精品期刊展”,在第三十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专题展出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文章《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担当学术期刊时代使命》入选第六届“湖南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再次获评RCCSE中国学术期刊A刊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大事记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大事记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入选第二届“方正电子”杯中国期刊设计艺术周入选期刊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刊发文章被38家国内外重要媒体全文转载
《〈金色梦想齐云飞〉——〈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35周年纪念》隆重出版
中宣部办公厅印发通知明确2022年主题出版六方面选题重点
图片新闻:期刊社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赴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光明村开展党员教育活动
“高质量发展研究”栏目征稿启事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文章《树立正确党史观:原理、原则与方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论述》入选第四届“湖南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在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会科学学报“四优”评比中荣获“优秀编辑部奖”等3项荣誉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陈浩凯在长沙市委宣传部主办、长沙晚报社承办的“十步芳草 百年风华”有奖征文比赛中荣获三等奖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入选湖南省品牌社科期刊资助项目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在2020年《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第6版)中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获评“全国高校社科优秀期刊”等3项荣誉
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三十年大会在我校召开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喜获“第四届湖南省优秀期刊装帧设计奖”“湖南省期刊优秀栏目奖”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入选“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更多+
更多+
2024“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栏目青年编委会议在北京召开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湖南省品牌社科期刊建设专家座谈会成功举办
苏新宁教授莅临编辑部指导学报高质量发展
著名学术期刊编审田卫平莅临编辑部指导工作
学报社科版召开青年编委(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栏目)学术研讨会
【好消息】学报社科版刊文首次收录进《中国期刊年鉴(2023)》
8项荣誉!长理学报(社科版)在湖南省高等学校学报研究会2023年度会员大会佳绩连连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湖南省品牌社科期刊建设研讨会(2023)成功举办
中国人民大学张可云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万晓琼编审等专家莅临《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指导工作
学报社科版在全国第七届高校社科学术期刊质量检查与评比中荣获两项大奖
第五届中国非传统安全论坛在长沙理工大学成功举办
我社在湖南省高校学报研究会2022年会员大会上荣获4项奖励
中央民族大学宋才发教授亲临《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指导工作
湖南理工学院期刊社社长彭柏林教授一行来编辑部交流工作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委项久雨教授莅临编辑部指导工作
学报编委项久雨教授应邀来编辑部指导工作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选题与征稿启事
中国社科院邹崇理教授亲临编辑部指导学报高质量发展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成功举办 2023年重大选题策划暨湖南省品牌社科期刊建设研讨会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知网学术精要2011-2022排名前2文章推荐
融入区域创新体系:世界一流大学发展新方向
学术论文的文献标注规范要求
牢记“八个相统一”跟着总书记上好这门课
谢新洲、宋 琢 | 游移于“公” “私”之间: 网络平台数据治理研究
我国高校 SCI 期刊与“双一流”协同发展研究
更多+
当期目录
2025年第卷第2期
过刊浏览
MORE+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09年
期
全选
反选
导出
显示模式:
数字劳动背景下劳动者主体性的困境及应对
董艾辉,田芸芸,周恬静
摘要:
数字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但在数字生产资料私有化和数字技术 非正义运用等方面也产生了消极影响,给劳动者主体性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困境,突出表现为:数字 劳动时空无限延伸,劳动者主体性被隐匿地规训;数字劳动关系存在对立,劳动者主体性被隐蔽地 剥削;数字劳动削弱了劳动者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等。为此,通过强化“人本+智本”逻辑、规制 数字技术、开展数字劳动教育等方式,有助于推动数字生产资料公有、构建新时代数字伦理秩序、唤 醒劳动者的主体意识,进而促进数字劳动与劳动者主体性的健康发展。
红色音乐服务意识形态工作的功能和实践路径
李爽霞 1 ,陈梦琳 2
摘要: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系重大政治方向,关系国家政权安全,关系社会长 治久安。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的教化功能。文章通过梳理 红色音乐服务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逻辑,在分析红色音乐构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正向功能的基础上, 提出强化红色音乐创作、深化红色音乐教育、优化红色音乐传播的实践路径,充分发挥红色音乐的思想 引领和精神激励作用,服务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主流意识形态。
数智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叙事 教学的嬗变与应对
张梅花
摘要:
数智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叙事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体验、教学生态、教学路向 上表现出独享—共享、浸育—精育、沉寂—沉浸、线性—嵌套、交斥—交互的嬗变表征。究其原因,其实质 是时代外力、博弈抗力、发展引力、教育动力“四力”相互作用的结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运用数字 泛在“赋能”、智能画像“赋值”、数字孪生“赋活”、文本超链“赋源”、人机智联“赋变”,共同打造群策群力的 共享课堂、有的放矢的精准课堂、情感嵌入的沉浸课堂、跨媒融合的记忆课堂、妙趣横生的实践课堂。
ChatGPT 技术权力的成因探析 ——从技术命令、资本逻辑到技术使用
葛玉海
摘要:
人工智能技术权力,即人工智能技术对利益相关者施以的反向作用、影响或制约力量。立足于技 术本身,可以在三个层面解析人工智能技术权力的成因:以技术命令为表征的技术逻辑(权力基础)、以 资本逻辑为主导的技术创新(权力扩展),以及以技术使用(者)为载体的社会规范(权力规训)。Chat? GPT 是人工智能技术权力不断演进的结果。技术程序、技术优势、技术代码、技术伦理、技术使用等都 是 ChatGPT 技术权力的具体展现方式。
ChatGPT 社会使用形式问题的省思
韩岩杉
摘要:
ChatGPT 以其高度智能化的系统和模型,突破了传统劳动工具的使用局限,降低了劳动过程对劳 动技能的要求,重塑了劳动主体的地位,使其成为强化人类脑力效能的新型生产资料。资本家利用 ChatGPT 的这些特性,弱化劳动者的反抗意志,将其作为提高剩余价值率的牟利工具,对劳动者展开更 为残酷的剥削。这致使劳动力市场遭受剧烈冲击,许多劳动者陷入失业困境。展望未来,以 ChatGPT 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必将在新型劳动模式中发挥关键作用,推动人类迈向脑力劳动解放,构建人机互惠 的全新模式。
社交机器人引发的真实性问题及其伦理探寻
赵天一 1 ,于 雪 1 ,刘博涵 2
摘要:
社交机器人的快速发展在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诱发了人类在情感、认知和道德等方面 的真实性问题,使人类产生错误的“共情”或“移情”,造成盲从行为及引发违心的道德决策等现象。这 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社交机器人在设计上过度追求拟人化,另一方面是由于用户在使用过程 中过度依赖与信任社交机器人。对此,在社交机器人的设计和使用环节,要避免因过度拟人化所带来 的“欺骗性”问题,保持合理的人机距离,正视社交机器人对人类真实性的积极作用,在合理范围内善用 社交机器人,助力科技与社会的良性发展。
跨越心灵鸿沟——量子认知能否破解“他心问题”
刘 燊 1 ,汪 澜 2
摘要:
“他心问题”一直是哲学领域的一个核心难题,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在智能时代,唯我论与怀 疑论的复兴使得“他心问题”再度面临挑战;模拟论与理论论等当代心智理论由于其固有的模型缺陷, 未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具身认知的研究路径虽然提供了新视角,但仍然难以突破复杂心理状态与主 观经验的限制,无法彻底破解“他心问题”。面对这一困境,量子认知在解释复杂认知现象方面展现出 独特优势。量子非局域性为共情现象的理解提供了新的思路,借助量子认知手段,或许能为解开“他 心”之谜提供新的方法,推动“他心”研究进入一个全新阶段。
数实融合能否促进共同富裕
胡 艳,陈冰冰
摘要:
通过选取 2012—2022 年我国 30 个省份(剔除中国港澳台和西藏地区)的面板数据,在测度数字经 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水平的基础上,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实融合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和 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实融合有利于促进共同富裕,该结论通过多项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回归结 果表明,数实融合主要通过提高创新创业活跃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增加税收收入来促进共同富裕。 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实融合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在中部地区最大,东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不显著; 同时,数实融合对共同富裕的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可持续方面影响较为显著,对共同富裕的共享方面影 响并不显著。
数字经济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 ——兼论创新要素集聚的协同作用
虞文美,刘业廷
摘要:
文章基于 2012—2022 年 283 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探究产业链韧性空间特征及其演变过程,并 采用空间杜宾模型评估数字经济水平和创新要素集聚对产业链韧性的驱动作用。研究发现,数字经济 和创新要素集聚对城市产业链韧性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这一作用存在异质性特征,该结论在经 过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从空间溢出效应来看,数字经济水平和创新要素集聚的协同 对本地区产业链韧性具有促进作用,且对邻近城市也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从异质性来看,数字经济和 创新要素在东部地区的集聚对邻近城市产业链韧性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同时在大城市及特大城市 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聚类分析发现,只有“产业协同水平高”的地区才会对邻近城市具有正向溢出 作用,其他地区溢出作用不显著。
工业智能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基于市场一体化的中介效应
钟腾龙,邱歆悦
摘要:
文章基于市场一体化的中介效应,以工业机器人在制造业中的应用为例,探讨中国工业智能化发 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工业机器人应用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城乡协调 发展,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工业智能化应用能够通过提高商品 市场一体化和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政府应扩大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范围,减少 地方保护主义,加速商品市场一体化和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促进城乡公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习近平关于人工智能安全重要论述的形成 逻辑、核心要义和时代价值
宫曼露
摘要:
习近平关于人工智能安全的重要论述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国家安全观与马克思科技发展观,分 析与研判了人类科技革命和社会演进规律,回应了智能时代的全球竞争格局。习近平关于人工智能安全 的重要论述聚焦科技自主可控、伦理规范、国家治理和国际合作等方面,体现了战略主动思维、风险防控 思想、人本理念与全局意识,明确了以人为本、健康有序和开放合作的人工智能安全价值理念、治理模式 和发展格局,为中国和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了平衡安全与创新、合作与竞争的可持续发展框架。
从塔拉诺阿对话面临的挑战看全球 气候治理的困境
刘元玲
摘要:
塔拉诺阿对话作为斐济的古老沟通传统,曾被引入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目的是提高各国的自主贡 献力度,敦促相关各方提出更具雄心的目标,推动各国切实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但当下全球气 候治理的困境表明,塔拉诺阿对话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并未带来积极效果,主要原因在于该对话背后 的思维范式与当前全球气候谈判主导的思维范式不同,前者主张超越二元对立,注重对话过程而非结 果;后者主张互相对立,带有明确的立场预设,重目标而非过程。后者的思维范式能否以及能够在多大 程度上得以转化,将对全球气候治理产生直接且深远的影响。从这个视角来看,塔拉诺阿对话并未失 败,只是它超越性的思想内涵与当下的国际政治格格不入。
知觉程度、交流语境与异质成分:跨文化 传播中影视作品“文化折扣”现象审视
袁星洁,朱楚卿
摘要:
作为重要的交流载体,影视作品的跨文化传播存在不可避免的“文化折扣”现象,这成为全球化背 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阻碍。审视文化知觉程度和内部构造差异、交流语境偏差及文化转译中的异 质成分阻碍等“文化折扣”成因,有益于厘清影视作品的跨文化传播困境。建构共通意义空间、进行“球 土化”创作及实现高效文化转译等三重策略能够降低影视作品的“文化折扣”,帮助其最大限度地实现 世界性的精神交往。
认知“识解”研究的可视化知识图谱 ——基于 CiteSpace 的文献计量分析
刘坛孝 1,2 ,刘 亮 2
摘要:
认知“识解”是认知语法的核心概念,对语言意义的动态性生成和理解起关键作用,是语言意义主 观性的主要缘由。文章运用 CiteSpace(6.4.R1)软件,对 2004-2023 年中国知网收录的关涉认知“识解” 的 385 篇南大核心(CSSCI)和北大核心期刊论文进行计量分析。研究表明:认知“识解”研究经历了萌 芽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具有时间跨度大、阶段特征明显、研究规模稳定和核心作者突出四个 特征;认知“识解”聚焦于理论本体和跨学科融合研究,前者尤为重视“识解”的视角维度,后者涉及认知 翻译学和批评认知语言学等;未来研究应顺应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将文化因素纳入分析框架,同 时,在明晰分类理据、拓宽分析维度的基础上,注重主观性“识解”和客观性“识解”的融合,将微观“识 解”和宏观“识解”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
作者登录
编辑登录
审稿人登录
读者登录
版权信息
主办:
长沙理工大学
名誉主编:
项久雨
主编:
陈浩凯
出版: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编辑部
地址:
长沙市天心区万家丽南路二段960号
印刷:
长沙理工印务有限公司
国内发行:
湖南省邮政报刊发行局
国外发行:
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北京782号信箱)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43-1447/C
国际刊号:
1672-934X
邮发代号:
42-139
公众号
您是第
位访问者
长沙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版)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