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第35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5G时代的流量正义和网络中立之争及治理前瞻

      2020, 35(1):1-5. CSTR:

      摘要 (22) HTML (0) PDF 219.17 K (3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5G是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正处于商用部署的应用发展阶段。现在人们畅谈着它可能带来的与 以往不同的高速度、大宽带、低延时体验,设想着无人驾驶汽车、远程手术等应用场景,同时也提出了它是 否带来收益分配、环境-健康影响、社会安全方面的流量正义问题,如 使 用5G 切片技术提供专业服务是 否会成为新的社会不平等的根源。事实上,这类问题已经引发了对网络中立议题的各种争议。反对者主 张把它看作是网络中立规则的例外情形,支持者则认为这会带来一种新的“流 量 歧 视”。在5G 的社 会 影 响不确定的情况下,要坚持网络的中立与开放原则,从一开始就把消除流量歧视体现到新的技术标准中, 支持企业研发更先进的安全技术并进行相关环境基础研究,同时注重建立利益相关方的责任共担和利益 共享机制,为5G网络健康安全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 从“自然的平衡”走向“自然的流变” ———生态学的后现代意蕴

      2020, 35(1):6-12. CSTR:

      摘要 (31) HTML (0) PDF 272.56 K (4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不同于传统科学,生态学处在一种“诗意的栖居”中。贯穿数个世纪,人们借助于隐喻,将自然拟作 一个生命、机器、超级 有 机 体、生态系统乃至生态网络。对自然的认识从“自 然 的 平 衡”走 向“自 然 的 流 变”,从“有序”渐入“无序”,这种范式的转变彰显了科学中文化建构的品质,促使我们深化对生态世界的 理解。这并非是一个不断“逼近”自然、“发现”自然的实在论过程,而更多的是带有文化意蕴、建构主义特 征的后现代思潮,值得我们进行哲学层面的审视。

    • 论人工智能的伦理风险表征

      2020, 35(1):13-17. CSTR:

      摘要 (68) HTML (0) PDF 202.94 K (3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前,对人工智能的伦理风险的关注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人工智能的伦理风险有着不同表征维 度,主要包括人工智能技术的社会伦理风险、人工智能技术的人文伦理风险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生态伦理 风险。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这些风险还会不断出现新的变化,甚至可能产生新的风险类型。人 工 智 能 的出现不可避免,我们要做的就是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尽量削弱其负面效应。为 此,可 以 让 机 器 与 人 类 各司其职、互相促进,且围绕人工智能的制度建设,尊重规律,顺势而为,才能更好地保障整个社会秩序和 自由的秩序长期总体稳定与健康发展。

    •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基于2013-2017年三大期刊的统计分析

      2020, 35(1):18-28. CSTR:

      摘要 (61) HTML (0) PDF 531.54 K (6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科学技术哲学三大期刊《自然辩证法 研 究》《自然辩证法通讯》《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3- 2017年刊发的学术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研究者对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的三大主要研究领域的关注依然 稳健;对现实问题的研究有所加强;研究者队伍结构的年轻化趋势逐渐形成;未来的科技哲学研究势头良 好,大有可为。

    • 论文化情境对工匠创造的影响

      2020, 35(1):29-35. CSTR:

      摘要 (20) HTML (0) PDF 259.86 K (4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化情境是对工匠的创造力产生影响的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等所构成的客观环境,具 有动态性、冲突性和情绪性,影响工匠创造主体特征以及工匠创造产品品味的形成。文 化 情 境 对 工 匠 创 造主体特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器物文化对工匠技艺水准的认可和期待、制度文化对工匠创造组织的制 约与规范以及观念文化对工匠创造观念的选择与导向。文化情境对工匠创造产品品味的塑造,主要体现 在地域文化差异与产品风格差异、审美文化观念与产品概念演进以及文化趣味、生活方式与产品样式变 迁。探究文化情境对工匠创造的影响及与创造产品的关系,对营造适宜激发工匠创造力的文化情境具有 重要意义。

    • 群体建构、划界问题与因果推断 ———关于公共健康的哲学问题探讨

      2020, 35(1):36-41. CSTR:

      摘要 (17) HTML (0) PDF 237.14 K (4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科学哲学除了关注科学的性质及其有效性等一般问题外,也越来越关注具体科学中的一些特殊问 题。文章从科学哲学的视角,阐释公共健康的关键要素与主题,探讨了公共健康作为一门学科的划界问 题,以及公共健康测量的方法论、群体建构的方式等相关问题。公共健康的哲学仍有许多未开垦的领域 亟待研究,概念与技术的结合用于公共健康研究还需要哲学更多元化的进路介入。

    • 习近平关于教育重要论述彰显的“四个统一”

      2020, 35(1):42-46. CSTR:

      摘要 (35) HTML (0) PDF 209.37 K (3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必须深刻理解其理论渊源、内容结构、品格特征和价 值属性所包含的“四个统 一”,即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系统性与科学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 一;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 红色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的困境及优化策略

      2020, 35(1):47-52. CSTR:

      摘要 (22) HTML (0) PDF 215.04 K (5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实现红色文化的当代传承,必须将红色 文化融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这既是建构个人精神家园的重要路径,也是引领社会文明风尚的必然选择, 更是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重要力量。然而,红色文化融入大众日常生活的过程却面临现实困境: 红 色文化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有待进一步夯实; 市场经济条件下滋长的功利主义倾向侵蚀了红色 文化所标示的共产主义理想; 个人中心主义消解了红色文化内涵的人民中心价值立场。要促进红色文化 融入日常生活,必须将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 红色文化和健全人们日常行为规范 相结合; 红色文化和提倡健康生活方式相结合。

    • 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时代价值

      2020, 35(1):53-58. CSTR:

      摘要 (60) HTML (0) PDF 235.69 K (3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绿色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发展是世界人民对 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打造现代化高质量经济发展体系的持续动力,也是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时代价值。 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有机统一,诠释了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逻辑规律;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有机 统一,践行了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要求;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的有机统一,营造了习近平绿色发展 理念充满活力的发展方式;“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 机 统 一,彰显了习近平绿色 发展理念的准确定位,具有承前启后 的 特 殊 意 义。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具有划时代意义,有 利 于 促 进 生 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蕴含着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深厚的人民情怀。

    • 省域制造业新动能水平的时空分异与影响因素

      2020, 35(1):59-68. CSTR:

      摘要 (16) HTML (0) PDF 990.96 K (3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构建省域制造业新动能指数的基础上,运 用 GIS空间分析法和系统 GMM 模型 分 析 了2003- 2016年我国省域制造业新动能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一是我国制造业新动能水平 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正“U”型变化趋势;东部地区制造业新动能水平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东 部 与中、西部地区间差距呈缩小趋势。二是省域制造业新动能水平呈现高值化态势,始终保持“南高、北低” 的空间格局;制造业新动能水平高值区由分散布局逐渐形成包括长三角、珠 三 角、成 渝 经 济 区 的“三 足 鼎 立”特征。三是人力资本集聚、对外开 放、制度质量和消费升级能够显著促进制造业新动能水平提升,技 术创新水平存在的正向促进效应在统计上不够显著。

    • 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于福建省九地市的面板数据

      2020, 35(1):69-77. CSTR:

      摘要 (26) HTML (0) PDF 368.28 K (3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福建省九地市2000-2017年的 面 板 数 据,通过建立门槛回归的非线性面板模型与固定效应 的线性面板模型,研究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 果 显 示,金融发展水平对收入差距存在双重 门槛效应:当金融发展水平跨过门槛值时,其扩大收入差距的作用会越来越弱;当前福建省的金融发展对 收入差距的影响属于“平缓扩大”的中等阶段;城镇化和贸易发展扩大了收入差距,但经济发展水平、财政 支出力度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应采取降低金融服务门 槛,提高服务“三农”范围;加大财政支出力度,促进经济发展;注重城镇化的内在实质发展等策略。

    • 北岛《回答》两个版本系列的比较研究

      2020, 35(1):78-85. CSTR:

      摘要 (162) HTML (0) PDF 292.36 K (5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北岛的《回答》,是朦胧诗最重要的杰作。这首诗从初稿到发表,不断修改,历时六年,形成《告诉你 吧,世界》和《回答》两个版 本 系 列。通过对两个版本系列的比较,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修改过程,是 从“名 句”到“名篇”的拓展和升华的过程。

    • 语义偏离:20世纪90年代诗歌表意方式之一

      2020, 35(1):86-91. CSTR:

      摘要 (22) HTML (0) PDF 243.32 K (5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语义偏离是20世纪90年代诗歌的典型表意方式之一。从 类 型 上 看,20世纪90年代诗歌的语义 偏离可分为意义的偏离、感情色彩的偏离和功能的偏离三种类型;就新生成语义与原有语义关系来说,偏 离又可分为比原有语义多、与原有语义无关以及与原有语义相悖三种情况。语义偏离打破了固定的思维 模式与词/物对应关系,超越了词语原有意义的限定,实现了语义的增殖。

    • 西南联大诗歌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2020, 35(1):92-100. CSTR:

      摘要 (33) HTML (0) PDF 324.23 K (5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西南联大诗歌是中国新诗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已经有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目前关于西南联 大诗歌的研究主要围绕特定的诗人群体展开,内部研究已有长足发展,外部研究则是新的生长点,但依旧 存在些许问题和盲点。对西南联大诗歌研究历程进行回顾与思考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四十年代中国新诗 的发展轨迹与复杂语境,并探寻新的研究方向。

    • 中国大气污染治理法治化进程的检视与展望

      2020, 35(1):101-111. CSTR:

      摘要 (52) HTML (0) PDF 395.37 K (3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大气污染治理法治化的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以污染物控制为目标的政府权威管制和属地 管理阶段、以复合型污染控制为目标的区域合作治理阶段、复 合 型-区域联防联控和多元化治理阶段。 一方面各项制度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治理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另一方面,还存在大气污染法律制度体 系不健全、区域管理体制缺失、执法监督机制不到位、市场机制不成熟以及司法途径不畅通等问题。展望 未来,基于区域大气污染的复杂性、政府管制的局限性和治理主体的多元化等因素,大气污染治理法治化 的实现路径应包括:大气污染法律规 制 体 系 化;区域管理体制长效化;执法监督规范化;市 场 机 制 有 序 化 和司法途径畅通化。

    • 新形势下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护的理性选择 ———以陕南农村妇女为例

      2020, 35(1):112-121. CSTR:

      摘要 (27) HTML (0) PDF 337.52 K (3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与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逐渐转变,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受 损问题日益突出,表现也日益复杂,农村妇女因结婚、离婚、丧偶等婚姻关系变化,其土地承包权及土地征 用拆迁补偿、土地流转收益等权益都遭受不同程度的侵害。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元而复杂的,既 与 当前法律和政策规定不尽完善、司法救济途径不足有关,也与传统“从夫居”的婚俗习惯、妇女自身的法律 意识和维权意识不高有关。为此,要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加大政府干预与扶持 力度、加强对村民自治的管理与监督;完善法律救济途径和渠道、建立多元的妇女权益救济体系;加 大 对 农村妇女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其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以从社会多方入手综合治理,切实保障农村妇女 的土地权益。

    • 目标导向下建构语文课程的路径与方法 ———语文课程内容建设论略之九

      2020, 35(1):121-128. CSTR:

      摘要 (23) HTML (0) PDF 295.44 K (3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的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长期缺乏明确而具体的“内容标准”,致使语文课程在实施中产生 “不知道教什么”与“似乎教什么都可以”的认识与实践窘境,这成为“大语文”“泛语文”“非语文”现象出现 的重要原因,亟需加以探究与解决。要建设明晰而具体的语文课程内容,探索简便而可行的行动路径与 有效方法,必须对如何才能实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课程目标进行勘问,由 此 再 从 阅 读、写 作、口 语 交 际等方面对语文课程内容予以选择、确立与建构。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