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35(4):1-6.
摘要:知识库存结构影响科技共同体创造力的发挥,只有当高端知识存量达到临界值时,创 造 力 才 会 被 激活。为了增加高端知识的生产,需要培育高端人才队伍、增加投入、拯救被浪费的时间、降低竞争强度, 从而摆脱成本惯性带来的认知偏差并走出疲惫的舒适区,为高端知识的生产及创造力的释放扫清障碍。
2020, 35(4):7-14.
摘要:诺伯特·维纳在对控制论的社会影响进行思考时,构建了一种基于控制论和信息论的世界观——— 信息世界观。维纳阐释了世界的信息本质,并提出以熵增为基础的“自 然 之 恶”,然而在面对人类价值的 问题上,并没有解释人类价值是如何产生的。弗洛里迪进一步对信息世界观进行了完善,并提出“内在价 值”论来解决价值问题,也未能解决人类价值的来源问题。面对这个价值困境,跨文化论者提出了较为实 用的方案,但若要调和二者之间的张力,经济价值的视角是一种更好的路径。
2020, 35(4):15-22.
摘要:文章具体运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将人的本质和劳动放置于具体“现 实 性”中进行理解和考察。通过揭示人的本质和劳动的具体性、相对性和发展性,探讨智能化的发展对人的 本质的意义和影响,并探索在智能时代人的全新进化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 的 本 质 也 必 然 会 以 更加丰富而多样的方式得以展现,人类的进化方式也将出现更加革命性的方式。
2020, 35(4):23-29.
摘要:道德责任归因是对道德责任进行认定与划分的过程。综合考察发现,人们在进行道德责任归因时 会受到“人际关系”与“角色类型”的影 响:与归因者利益关系的亲疏远近,会决定归因者对其“内 部 归 因” 还是“外部归因”;对特定角色、特定行为的期待会影响归因;“区 分 你 我”是人类的一种天性,人 们 往 往 对 自己与他人采用不同的归因标准:在自我责任归因中,适用于他人责任归因的特点和免责条件失效了,对 自己倾向于内部归因,免责条件较之他人也更为苛刻。证据展示了人类“道德责任归因”的特殊性与复杂 性。
2020, 35(4):30-35.
摘要:重大疫情防控是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与课题,也是科技创新应该回答的现实问题。科技创新是疫 情防控的关键保障,为重大疫情防控提供强大支撑。人类只有秉持尊重科学的理念及持续创新的精神, 才能凝聚成强大合力,防控住疫情,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支撑与后盾。科技创新在重大疫情防控实践 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只有认真分析这些问题,才能有助于在疫情防控中减少损失及减缓重大疫情 的发生频率。科技创新为重大疫情防控带来新的希望,也为人类认知人与自然、人 与 社 会 的 关 系 及 人 类 自身发展带来新的突破。
2020, 35(4):36-43.
摘要:近代中华民族觉醒与共同体意识形成,是一个互动共生、同频共振的过程,经 历 了19世 纪 后 半 叶 的徘徊抗争、甲午战败后的群体觉醒与方向确立、五四运动时期“第一次全面觉醒”与社会凝聚、抗战以来 的普遍觉醒与空前增强等阶段。通过 百 年 抗 争,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留 下 诸 多 有 益启示。
2020, 35(4):44-52.
摘要: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的分析,认为美好生活是一种以实践活动为依托、以正确的价值观为 指引的客观存在与主体能力、现实与理想持续和谐统一的生活状态,其承载多重矛盾关系的统一,主要表 现在主体形式、内容结构、演变进程以及存在形态方面。也正是这些矛盾的辩证运动,推动着生活的美好 化状态无限趋近于其终极价值目标。根据“现实的人”的三种存在形态,美好生活的旨趣具体表现为个人 的自由全面发展、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确立、全人类的解放。事实上,这三种美好生活的终极样态在根本 上是同一的,都指向全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
2020, 35(4):53-59.
摘要:生活方式的绿色化,是培育“生 态 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土壤。绿色生活方式的主体 精神应该是以个体形式表达的“天 人 合 一”,这个个体不是单个的、孤 立 的 存 在,而是包含了群体 性、社 会 性、公共性的存在,因此是具有主体精神的“天人合一”。它是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我 们应该主动调整人的主体行为活动的边界,把人的主体精神置于共同体意识之中,把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 异化转化为合理的对象化,使人类主体与生命共同体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这才是人类主体精神真正 的 “自我确证”。
2020, 35(4):60-68.
摘要:社会思潮网络传播必须坚持正确的引导方向,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 地位。要想对社会思潮在网络世界传播进行有针对性地正确引导,对影响社会思潮网络传播的各因素影 响力作科学研究是前提。文章在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规划社会思潮网络传播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用层次 分析法定量分析各主要因素对社会思潮网络传播的影响力,并据此阐述相关引导策略。
2020, 35(4):69-74.
摘要:与西方哲学的“对话”是当下国内挖掘和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价值的主要途径。《“改变世界” 的不同向度:马克思实践观与杜威行动观比较研究》一书,紧紧围绕“实践”“行动”等核心范畴,从本体论、 认识论、价值论等不同视角对马克思哲学与杜威哲学进行了多维度的比较研究。通过与杜威哲学的比较 对话,马克思哲学体系中的丰富理论资源再次以一种“互动”的方式被激活,其当代意义也得到进一步阐 释。“比较”研究提升了其引领力和解释力,最终在学理层面助推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的真正实现。
2020, 35(4):76-85.
摘要:如果说田间在上海光华大学的求学生涯及其加入“左 联”的 经 历 是 其“大 众 化”诗 歌 创 作 开 端,那 么,跟随西战地服务团来到延安、进入晋察冀则是田间诗歌转型的契机。在 晋 察 冀,田 间 认 真 学 习 了《在 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并在下乡工作中与百姓有了更为密切的接触。正 因 为 如 此,田 间 对 诗 歌“大 众化”的理解更为深入,他的创作也彻底实现了“大众化”的转型。
2020, 35(4):86-102.
摘要:1955年,诗人公刘奉调由云南进京,入职总政文化部创作室,命运从此发生较大转变。他 因“历 史 问题”在“肃反”运动中成为“特嫌”而被“重 点 审 查”。1956年 夏,公刘重获自由后,迎来了一个创作高峰, 却在1957年被批判为“右派分子”。公刘在1955-1957年所经历的一系列波澜,可以成为我 们 理 解 他 后 来诗歌创作思想的一个窗口。
2020, 35(4):103-110.
摘要:彭燕郊以诗人著称,也是一位重要的“文艺组 织 者”,在外国文学作品的译介出版方面做了大量工 作,“诗苑译林”丛书即是最 初、也最为重要的一种。相关工作因公布的相关材料较少,一般读者不知其 详,久之则有被遮蔽、被遗忘之势。这也使得相关史实有待钩沉、辨析与补充,以细描彭燕郊在其发生、发 展过程中所担任的角色及其诗学构想与人生际遇。“诗 苑 译 林”丛 书 在 中 断20年 之 后 重 新 出 版,再 次 凸 显出彭燕郊当初文学活动的意义。
2020, 35(4):111-118.
摘要:通过差别电价政策带来的电能成本压力迫使高耗能企业退出市场,是解决高耗能企业产能过剩的 重要途径。文章建立了差别电价政策与高耗能企业退出的非对称演化博弈模型,对差别电价政策下高耗 能企业退出行为的演化稳定策略进行了分析。结 果 表 明:在调整差别电价收入用途的基础上,中 央 财 政 的额外奖励有助于实现差别电价政策迫使高耗能企业退出市场的目标;政策力度对演化稳定策略的影响 是非单调性的,合理的惩罚标准是实现高耗能企业退出市场的关键;对不同类别的高耗能企业执行不 同 的差别电价标准,体现了电价政策对于优先淘汰落后产能具有自选择机制。
2020, 35(4):119-128.
摘要:文章基于2005-2017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居民电力消费数据,将消费强度效应、经济效应、用 电强度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作为居民电力消费的影响因素,构 建 LMDI模 型,从 全 国 - 各 地 区 - 各 省 (市、区)三个层面对居民电力消费量进行增长动因分析。结果表明,就全国层面 而 言,经济效应和用电强 度效应是促进我国居民电力消费量增长的主要因素;就六大地理区域层面而言,华东地区和中南地区是我 国居民电力消费增长的主要地区;就各省(市、区)而言,广东省、江苏省和山东省位居居民电力消费增量前 三。最后通过比较分析各地区、各省(市、区)的居民电力消费增长情况,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