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全是人的生存发展需求,亦是文明发展的必要保障。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安全状态体现在文明的物质形态的传承创新、制度形态的有序运行及精神形态的自强自立上。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安全发展的道路上,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面对世界各文明之间的交流碰撞,要防范民族虚无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侵害及“西方中心论”的话语解构风险,同时更要抓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机遇。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安全感”,要坚持系统思维,审视文明建设的各系统要素,从原则、主体、内容、制度、实践等维度协同发力,实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稳定发展。
摘要:文章简述《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青年编委研讨会围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学术的使命与中国学者的时代担当、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新发展等问题的研究成果,聚焦“学术何以可为”与“学者如何表达”,为进一步回答人类文明应当如何自处的“时代之问”与学者应当如何介入时代变革的“学术之问”提供参考。
摘要:科学伦理规范是对科学活动中各种利益关系进行调节的机制,它以规范性、指令性要求协调科学活动主体的行为并保护行为主体的利益,包含着对科学活动主体道德性的规范约束,引导他们进行合理的行为选择。系统梳理科学伦理规范的研究进路及趋势,有助于完善科技伦理规范体系构建及实践转化,更好地发挥科学伦理规范对优化科技伦理治理、促进科技向善的重要作用。
摘要:从EPR佯谬理论的提出到贝尔不等式的实验检验,“隐变量理论”实现了从形而上学之争到可检验的科学理论的转变。“隐变量理论”的历史嬗变表明,假说的“可检验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历史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这意味着把“可检验性”当成一个纯粹的分析性概念是有问题的,“可检验性”也是一个兼具分析性和综合性的范畴。为了使“可检验性”标准能够更好地解释真实的科学历史,需要摆脱传统的分析性理解,以一种历史的眼光重新理解“可检验性”。
摘要:数据殖民主义是对数字资本主义时代殖民现象的概括性描述,其主要通过利用数字平台和网络设备实现对用户的全方位剥削。在西方左翼学者提出的资本主义批判范式中,数据殖民主义与信息政治学具有某种理论关联性,如二者都把“信息”当作其理论建构的基本要素,在对数字平台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上具有相近的看法,尤其强调建立开放共享平台的重要性,这为二者的对比研究提供了理论前提。立足信息政治学考察数据殖民主义需要厘清二者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信息政治学需要立足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变革的“元叙事”来夯实自身的理论根基;另一方面,数据殖民主义批判也需要从信息政治学中汲取数字时代关于人的解放的理论养料来拓展自身的理论深度和批判维度。
摘要:以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数字经济正在引领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的数字化正朝着数字经济运行的模式转变。文章阐述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联动机制,即传统实体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拓展了数字经济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数字经济的发展促进传统实体产业平台化、网络化、数字化运行和效率提升。数字经济的发展催生了规模巨大的新的市场需求,刺激了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减缓了空间对经济活动的约束,扩大了资源配置的空间范围,实体经济将数字空间里数据驱动的资源配置在现实的地理空间中实现,这表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具有互补性。文章丰富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机制的研究,也拓展了数字经济运行模式的研究,为推进数字中国战略提供了理论启示。
摘要:识别中国改革开放减贫奇迹的净效应及机制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文章构建包含改革开放、消费增长和居民福利的动态结构模型,首次采用合成控制法科学评估改革开放对消费增长的影响及机理,并采用反事实模拟方法测算福利效应。研究发现,改革开放的实施使得中国1978年以来消费增长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改革开放带来的福利增进相当于永久每年给每人3 446元;改革开放通过推动收入增长的渠道促进消费增长。文章基于消费增长福利效应视角,剖析改革开放创造的伟大减贫成就,这对于新征程上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解决居民消费不足问题具有重要启示。
摘要:文章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2010-2020年的17 414个面板数据作为样本,探究客户信息技术能力对审计定价的作用机理。实证结果表明:国有企业客户信息技术能力负向影响审计定价,而非国有企业客户信息技术能力正向影响审计定价;相对于本土小规模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能够更好地适应客户信息技术能力的增长,两者间的正相关关系不显著;客户信息能力对审计定价的正相关作用主要体现在审计限价放开后的时期以及规模较小的公司。
摘要:当前美国对华全面战略焦虑是二战以来继对苏联和日本后的第三次国家战略焦虑。初次战略焦虑是基于美苏双方几无经济交集的战略竞争,是美国对苏联进行经济封锁、军备竞赛、舆论战和价值观颠覆,并动用盟友力量全面对抗。对日战略焦虑则限于经济领域,主要通过打击日本半导体产业、贸易战、整体上强迫日元升值来实现。而对华战略焦虑及应对举措更具全局性和激进性,是涉及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意识形态、舆论的全方位对华战略遏制,是用美国主导的国际规则联合全球盟友来对华进行的组织化、体系化的竞争。对此,中国亟需清醒认识美国对华战略遏制的长期性和全面性,充分吸取历史经验与教训,在坚定自身发展道路的同时做好应对准备,不断夯实自身实力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挑战。
摘要:协同治理是指国际行为体聚焦具有同质性的议题领域和关联性的治理制度,统筹推进全球治理实践的重要形式和过程。在全球粮食安全与气候治理议程日益交织的背景下,推动两者协同治理对实现全球“零饥饿”目标和增强气候变化适应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粮食安全制度复合体的核心机构,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理念层面深化了两议题间的关联度,同时不断加强机制建设促进两议题协同治理,并积极将气候风险评估引入粮食安全项目方案。但由于目前气候治理机制对粮食安全议题的支持力度相对不足,联合国粮农组织对气候议题的资源投入受限,导致其参与全球粮食安全与气候变化协同治理的成效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摘要:地缘政治冲突日益成为影响全球粮食安全的主要风险之一。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等地缘政治冲突事件,给全球粮食安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对中国的粮食安全造成了负面影响和冲击。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连年增长,能够在整体上有效保障粮食安全,但大豆、玉米等部分粮食作物对外依赖度仍然较高。目前,中国的粮食安全在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价格及对外投资等方面,仍然遭受地缘政治冲突的影响。因此,在政策上要加强风险识别、监管及预测,立足国内生产形势,巩固多方位的国际农业合作,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这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必由之路。
摘要: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均超过了之前的历次危机。并且,此次粮食危机与石油、金融之间存在密切的联动关系。一方面,油价的上涨增加了粮食产业链各环节诸如生产、运输、加工的成本,从而带动了粮价的高涨,并且美国基于油价高涨大力发展生物能源,人为制造的粮食短缺又进一步加剧了粮食危机。另一方面,美国为解决国内金融危机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的过剩性流动和美元的贬值推高了国际粮价,而金融资本的投机炒作又加重了粮价飙升。在粮食能源化、粮食金融化的综合作用之下,粮食市场的波动性不断加剧,粮食的能源属性和金融属性逐渐突显。
摘要:在环境风险问题日益严峻的形势下,环境责任保险制度不仅是环境风险管理与防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且具有风险社会化分配的重要功能,即通过合理的责任主体风险分配,让原先过度集中在企业个体的风险责任可以分散给保险公司、社会等主体共同承担,以促进各责任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与协调。然而,目前我国环境风险责任分配机制中存在企业投保积极性缺乏、保险人承担风险压力过大及承保能力欠佳、政府的监督管理机制有待加强等问题。在借鉴国外风险分配与利益协调机制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完善环境责任保险风险分配机制的建议与对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增强环境责任保险的强制性,明确投保企业的风险责任;扩大承保范围,创新保险险种,促进承保风险再分散,增强保险公司的风险承担能力;加强风险评估与监管,建立并完善环境补偿基金机制,充分发挥政府风险分配的主导作用。
摘要:随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教师在课程领导中的作用日趋明显。为深入了解我国教师课程领导力的研究进展,借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CiteSpace可视化文献计量软件,绘制2002-2022年我国教师课程领导力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结果表明:教师课程领导力研究整体松散、起伏波动;研究内涵向动态多元转变、研究特征呈主体建构趋势、研究取向注重专业服务。展望未来,教师课程领导力研究要注重研究核心引领性、提升本土研究适切性和增强区域研究实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