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排行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 特征、维度及路径
    李盖虎,彭迎霞
    2022, 37(1):94-105.
    [摘要](126) [HTML](0) [PDF 444.13 K](684)
    摘要:
    “双高计划”是国家加快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和质量工程。高职教师专业发 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双高计划”建设的进程和成效。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是指高职教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任务,拓展自身知识体系,培养 专 业 能 力,升 华 专 业 精 神,实现从非专业化到专业化转变的活动与过程。 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体系涵盖三个维度、十 三 个 领 域、四 十 九 项 指 标。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路径 可从坚定正确价值取向、改革体制机制、创新培养培训模式、健全评价激励机制等层面进行积极探索。 关键词:双高计划;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创新
    2  论李白“酒”中的悲剧意识
    成松柳,张碧云
    2022, 37(1):114-119.
    [摘要](159) [HTML](0) [PDF 253.40 K](673)
    摘要:
    李白是盛唐诗歌中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一 生 爱 酒,以 酒 成 欢,亦 以 酒 化 愁。他 的“酒”中 包 含 了 对 自身遭遇、人生沉浮和社会现实的无限感慨,使得李白的“酒”及诗中夹杂着一股似淡还浓的有关时间和 生命的悲剧意识,最后通过一种自我张扬的方式使这种求而不得的“欲望”得以升华。
    3  假说-演绎法的内涵分析 ———基于科学哲学的文本考察
    庞西院,肖显静
    2022, 37(1):26-33.
    [摘要](91) [HTML](0) [PDF 458.29 K](643)
    摘要:
    作为科学的研究方法之一,假说-演绎法虽被广泛应用,但关于其内涵却存在分歧。何谓假说-演绎法?究竟是否包含假说的提出?有学者认为假说-演绎法包含假说的提出;有学者却持否定立场,认为假说-演绎法并不涉及假说的提出。前一种观点把假说-演绎法视为假说的提出及其检验的方法;后一种观点则把假说-演绎法理解为从假说中演绎出预期结果,进而对假说进行检验或确证的方法。为了明晰假说-演绎法的具体内涵,一方面,文章从科学哲学文本考察的视角对比了正反两方观点。另一方面,对假说-演绎法的概念渊源、词典解释及造成概念误读的两种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最终给出了假说-演绎法的具体内涵。
    4  隐私权过时了吗 ———数字社会隐私保护的困境与应对
    黄 琪
    2022, 37(2):104-114.
    [摘要](210) [HTML](0) [PDF 437.91 K](551)
    摘要:
    隐私权乃维系人类文明之基石,然而数字时代的科技革命全面打破了隐私权功能赖以发挥的传 统 社会场景与制度规范,深刻瓦解了隐私权的功效,致使隐私保护问题在数字社会成为全球性的公共问题。 面对愈演愈烈的隐私危机以及基本失效的隐私权,欧盟与美国分别另行建构风格迥异的个人数据/信 息 保护体系,将其作为隐私保护的先导机制。我国采取与欧美类似路径,淡化隐私权的作用,另辟个人信息 保护制度承接数字社会隐私保护的重任,虽有巨大的时代进步性,但仍需重点关注现存的法律体系结 构 混乱、碎片化立法等问题。
    5  行动者网络理论与马克思主义融合的 批判实在论进路
    肖雷波,王 秀
    2022, 37(2):63-72.
    [摘要](138) [HTML](0) [PDF 403.11 K](524)
    摘要:
    行动者网络理论(ANT)越来越引起马克思主义学术界的关注与重视。首 先,关于它的批判主要有 四种:它的非人类行动者问 题、非 还 原 论 问 题、它对社会结构分析进路的忽视及其本体论政治意义的争 议。其次,它对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价值意蕴主要有三点:一是非人类行动者有其自身的能动性和生命 力,二是非还原论的强烈意识,三是辩证本体论的生态洞见。最 后,针对它们之间复杂关联与分歧,采 取 批判实在论的进路进行融合是可行的:以超验实 在 论 融 合 ANT 的行动本体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体 论,以批判自然主义整合 ANT 的实践建构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能动反映论,以辩证的批判实在论贯通 ANT的后人类主义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辩证法,从而为解决 ANT的激进经验主义困境和当代马 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困境提供一条有创见的思路。
    6  区域创新与知识集群协同发展的世界经验 与中国对策
    钟今瑾
    2022, 37(1):56-64.
    [摘要](109) [HTML](0) [PDF 346.08 K](504)
    摘要:
    知识已然成为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知识集群的构成与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区域系统 的整体创新。卡拉雅尼斯等人在吉本斯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识生产模式三”理论,指出其背后的知识 生产动力机制是源于“政府-大学-产业-社会公众”的“四螺旋”结构。文章以“四螺旋”理论为基础,选 取日本的筑波科学城与筑波大学、韩国的大德创新特区与台湾地区新竹科学园区为典型案例,通 过 分 析 这四个同为政府主导模式下的创新主体的实践经验与独特方案,总结提取出其中的关键创新要素,为 我 国雄安新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具有可行性的建议。
    7  新时代中国特色企业家精神的培育与弘扬
    万长松,王丽媛
    2022, 37(1):9-17.
    [摘要](131) [HTML](0) [PDF 555.24 K](494)
    摘要:
    中国特色企业家精神是中国企业家群体所共有的精神气质和价值观体系。中国古代的企业家精神 重视“义”在从业中的作用,近代的企业家精神发展为“实业救国”和“实业报国”的爱国情怀。新中国成立 后,企业家精神被赋予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新内涵。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家精神进一步发 展为勇闯禁区的开拓精神。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企业家精神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爱国精神和创新精 神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新时代中国特色企业家精神。新时代中国 特色企业家精神既是企业家精神中国化和时代化的优秀成果,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 系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8  工程哲学视域下的钱学森工程观探析
    张 彬,梁 飞
    2022, 37(1):34-39.
    [摘要](64) [HTML](0) [PDF 429.50 K](485)
    摘要:
    对钱学森工程观的探讨,既是深入理解钱学森哲学思想的根本,也为探究工程哲学基本问题提供新 的思路和参考。钱学森以系统论为起点,通过对工程实践的反思,提出了“系统工程”范畴,并在此基础上 建立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分析了“科学—技术—工程”之间的相互关联,开创出“工程科学”这一理论 学科。对钱学森的工程观进行梳理与分析,应成为工程哲学研究领域重要的学术任务,为当下工程哲学 研究带来极具价值的启示。
    9  文化产业 CVC发展模式及路径分析
    彭 玻
    2022, 37(2):1-7.
    [摘要](187) [HTML](0) [PDF 362.90 K](483)
    摘要:
    目前的文化产业呈现传统文化产业头部企业融资需求弱、新赛道文化企业融资难的投融资态势,面 临着投资主体单一、金融供给不足等 问 题,尤以内容端企业融资障碍最为明显。这 一 局 面 的 形 成 主 要 与 文化产业产品的输出不确定性大、技术迭代速度快、标的物流动性较差等相关,导致投资机构对文化产业 不能快速作出判断。文章以文化企业融资障碍为切入点,通过比较分析世界范围内成熟的文化企业融资 模式,探索文化产业头部企业发展转型的现实意义和实现路径,以期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相关借 鉴 经验。
    10  中国工程伦理规范的历史进路
    廖 莉,陈万球
    2020, 35(2):33-40.
    [摘要](122) [HTML](0) [PDF 1.37 M](469)
    摘要:
    中国工程伦理规范发展路径经历了三个时期:孕育与创建时期,关注工程师的职业操守与实业救 国;重建与停滞时期,强调工程师的行业责任与工程兴国;恢复与发展时期,重视工程师的行业责任、社会 责任和科技强国。发展路径的探析预示了中国工程伦理规范的发展趋势:设定一致的伦理规范标准,推 进中国工程伦理规范建制化进程;促进工程职业自主化和推动工程伦理规范国际化发展,占领国际伦理 规范制度主导权;向人工智能方向发展。
    11  程序正义视角下科研不端行为查处程序建构 ———兼评《科研不端行为查处程序研究》
    王 飞,张玲玲
    2022, 37(2):80-86.
    [摘要](129) [HTML](0) [PDF 308.32 K](468)
    摘要:
    著作《科研不端行为查处程序研究》以程序正义为视角,论述程序正义理论与科研不端行为查处程 序二者的关联,分析我国科研不端行为查处程序存在的主要问题:受理和调查主体单一、处罚主体不够明 确、查处工作完成时限规定有所欠缺以及案件当事人程序性权利保护缺乏,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措施。 此外,针对查处程序配套体制机制建设不足的情况,提 出 明 确 建 议:完善临时性行政措施程序、建 构 自 愿 排除和解程序、建立科研不端行为记录系统。这些对优化我国科研不端行为查处程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 义和参考价值。
    12  新时代基层党组织群众组织力提升策略
    郭华,李悦
    2022, 37(1):18-25.
    [摘要](75) [HTML](0) [PDF 466.08 K](455)
    摘要:
    基层党组织群众组织力提升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基本要求,有其独特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 现实逻辑。进入新时代,基层党组织群众组织力提升的现实场域在经济基础、制度体系、党员数量和新媒 体技术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由于社会环境改变、主观意识偏差、个别基层干部脱离群众等原因也带来 了一些现实挑战。通过健全责任监督机制、加强党员和群众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党员干部的服务能力建 设等策略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群众组织力是夯实我党执政兴国根基的必由之路。
    13  大学引导区域创新发展的路径探析 ———以英国东北区域实践为例
    曹 雁
    2022, 37(1):65-73.
    [摘要](94) [HTML](0) [PDF 380.79 K](445)
    摘要:
    从区域创新体系视角出发,以英国东北区域实践为例,文章试图建构大学引导区域创新发展的概念 模型。研究表明,英国东北区域大学引导的区域创新发展呈现出以下特征:鼓励性和开放性的政策环境、 区域发展政策将大学视为重要创新主体、建立异质性中介组织以增强区域供需机制间的联系、区 域 内 各 高等教育机构之间深厚的合作传统。由此,为推进我国大学引导区域创新发展,可以从完善制度保障、强 化区域创新体系的沟通网络和激活大学枢纽功能等维度发力。
    14  国外对话教学研究述评
    张志武,段胜峰
    2022, 37(1):106-113.
    [摘要](56) [HTML](0) [PDF 317.76 K](432)
    摘要:
    国外对话教学研究已经持续近半个世纪,一 直 是 教 育 学、语 言 学、教育心理学等领域研究的热点。 通过回顾梳理国外对话教学文献,发现对话教学主要受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和巴赫金对话理论的影 响;研究内容侧重对话教学特征、对话 教 学 效 果、影响对话教学的因素以及对话教学教师发展等方面;研 究方法呈现出由定量研究向定性研究发展的趋势。最 后,从开展对话教学的师资培训、对 话 教 学 实 践 以 及对话教学评价体系等角度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期待为相关学者开展本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
    15  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优化:区块链智能合约介入
    陈 杨,谢 韩
    2022, 37(2):115-122.
    [摘要](128) [HTML](0) [PDF 330.29 K](430)
    摘要:
    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对版权交易与保护具有重要价值,但该制度目前却面临难以适应数字时代 下 网络创作的高速发展、管理费用及收益分配受质疑、版权作品定价标准制定主体不全面、许可模式过于单 一等困境。将区块链智能合约介入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与该制度的设计理念相契合,不仅能够协助解决 信任危机、破解现存的网络版权交易中的难题,还符合版权人的实质利益。域外的一些数字化著作权管 理系统,可以为我国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引入新技术,为优化管理提供有益借鉴。我 国 著 作 权 集 体 管 理组织可以利用区块链智能合约建立的数字化著作权管理系统,运行著作权的授权,许可合同的缔结、交 付、执行以及费用的分配等事项,降低网络版权交易的风险和成本,进而维护创作人的利益。
    16  京津冀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基于2008-2017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薛欣欣,赵亚丽
    2022, 37(1):74-84.
    [摘要](113) [HTML](0) [PDF 479.19 K](416)
    摘要:
    调整高等教育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推动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 的应有之义。基于2008-2017年的面板 数 据,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京津冀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 发展现状以及两个系统之间的协调程度进行比较与测度,发现京津冀三地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存在 显著的时空差异。为推动京津冀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提 出 如 下 建 议:坚 持 习 近 平 的 系 统 思维,建立京津冀高等教育集群;牢牢立足地区功能定位,促进京津冀产业升级转移;紧 密 结 合 产 业 人 才 需求,推动京津冀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7  人工智能发展对认识论研究的若干启示
    王 前
    2022, 37(2):30-36.
    [摘要](89) [HTML](0) [PDF 290.78 K](415)
    摘要:
    人工智能发展能够为认识论研究提供若干重要启示。人工智能技术中数据的形成和转换方式,有 助于深入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互动机制,揭示“经验”范畴作为数据模型的本质特征。计算机的缺 省配置、超文本链接和深度学习等算法功能,可以启发人们更深入理解人类的联想、想 象、虚 构 能 力 的 来 源,而计算机软件的功能,可以对理解人类认知图式是否具有先验性和操作性以及如何最优化等问题 发 挥启示作用。由此可以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的技术可行性与人类认知机制之间的其他对应关系,从而开 拓更为广阔的研究视域。
    18  量子层面的非生命物质关系对量子神经 关系的科学解释
    侯彭振,蒋显荣
    2022, 37(2):37-44.
    [摘要](62) [HTML](0) [PDF 330.99 K](412)
    摘要:
    量子脑、量子意识和量子思维的概念在近几年的科学论文和通俗出版物中都获得持续的关注和 传 播,其中一个是量子力学如何测量意识。这个问题的一个解决方案是改变试验中有意识观察者的参与方 式,而这种参与方式将会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对宇宙的理解和我们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在 过 去 的 十 年 中, 该主题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它关注的是量子物理学的规则是否能作用于生物结 构。在 有 关 光合作用和动物的嗅觉与磁场方向感的邻域的最新研究显示:量子物理学定律很可能可以作用于温暖潮 湿嘈杂的生物结构。从哲学层面看,唯物主义原则,即非生命物质关系仍是解释意识的根本方法论。
    19  非传统“外貌增强”技术的人文审视
    余钦卿,胡景谱,易显飞
    2022, 37(1):40-46.
    [摘要](68) [HTML](0) [PDF 286.02 K](406)
    摘要:
    非传统外貌增强技术旨在通过新兴技术手段克服人类身体容貌的局限,满足人们在健康基础上 对 容貌和体型的更高需求。非传统外貌增强技术不仅是对技术使用主体外貌和体态等方面的改善,还可以 给其带来心理层面的正向反馈和比较优势,有利于提高其自主尊严与社会归属感。但此类技术也引发了 人的生存压力加剧、自我认 同 感 混 乱、自 主 性 缺 失、主体地位丧失以及社会公平公正失衡等诸多人文问 题。我们需要在框架、技术、个体、社会等层面构建非传统外貌增强技术人文矫正的具体途径。
    20  行业特色高校专业文化建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方文彬
    2022, 37(2):16-22.
    [摘要](89) [HTML](0) [PDF 296.36 K](406)
    摘要: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行业特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从“文化育人”视角开展专业文化建设, 这不仅是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更 是 立 足“两 个 大 局”的 客 观 实 际。当 前,行 业 特 色 高 校 专业文化集中表现为专业科学文化、系 史 系 风 文 化、科 技 活 动 文 化、职 业 企 业 文 化、区 域 建 设 文 化 等 基 本 类型,为了进一步发挥新时代行业特色高校专业文化的育人功能,需要在培养模式优化、创 新 环 境 营 造、 校友资源整合、文化实物建设、平台载 体 搭 建、精 品 活 动 打 造、校 企 合 作 强 化、育 人 阵 地 建 设、区 域 文 化 挖 掘和发展战略对接等维度全方位、多层次探索行业特色高校专业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3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