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六十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经验与启示
    陈德钦
    2009(2):75-79.
    [摘要](485) [HTML](0) [PDF 0.00 Byte](14)
    摘要:
    建国六十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道路经历了传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两个阶段。新中国六十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既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又给予我们深刻的现实启示。主要历史经验有: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保证;坚持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坚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主要的现实启示有:要使社会主义事业不停顿,必须注重理论创新;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模式应该是多样性而不是单一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与新自由主义划清界限。
    2  当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论略
    夏建国
    2009(3):90-94.
    [摘要](482)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人类文化是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统一体。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是辩证统一的。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是同一种文化的两种属性,两者统一于具体的文化形态当中。当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有其时代蕴涵。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必须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3  论目的犯的类型
    杨立州 刘鑫
    2009(4):55-59.
    [摘要](296) [HTML](0) [PDF 0.00 Byte](21)
    摘要:
    目的犯的目的是目的犯主观要件中的独立要素,其内容超出目的犯这种犯罪故意的认识范围,属于主观的超过要素.根据目的与构成要件行为的关系,目的犯可以分为断绝的结果犯与短缩的二行为犯;以刑法是否明文规定为标准,目的犯可以分为法定的目的犯与非法定的目的犯.
    4  重审巴斯·范·弗拉森的观察概念
    李元明
    2020, 35(6):26-32.
    [摘要](266) [HTML](0) [PDF 430.30 K](261)
    摘要:
    Compared with the British empiricism of the 17 th and 18 th centuries,empiricism in the context of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values the epistemolog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unobservable and the observable.Bas van Fraassen,the founder of constructive empiricism,chooses the objectual notion of observation toavoid the challenge of the thesis of theory-ladenness.And he insists that observation is unaided human perception,and completely denies the cognitive value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The role that the thesis of theory-ladennes plays in the debate between scientific realists and constructive empiricists about the unobservable-observable distinction(UOD)is rather subtle.Unfortunately,Van Fraassen′s notion of observation is unconvincing due to his neglecting the intentional character of scientific observation.
    5  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判的理论定位和思想渊源
    王小岩
    2009(1):68-70.
    [摘要](257) [HTML](0) [PDF 0.00 Byte](13)
    摘要: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最有特色的批判话语之一.它是对20世纪文化焦虑的敏锐反映,对马克思学说批判精神的弘扬,对现代西方文化批判思潮的现实参考,对现代西方美学救世思想的改造,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化批判体系.
    6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韩 峰,黄 敏
    2022, 37(4):98-110.
    [摘要](235) [HTML](0) [PDF 2.04 M](108)
    摘要:
    为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文章选用全国31个省份2011-2020年的面板数 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显著促进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且该作用通过促进就业、增 加收入和升级产业结构等机制产生;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作用在中西部和低城镇化水平 地区更强。这进一步证实了数字普惠金融具有良好的普惠性和抑贫性,能够有效提升金融帮扶效应,起 到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
    7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验证——基于湖南省上市公司数据
    高峰 朱军
    2009(4):11-14.
    [摘要](219) [HTML](0) [PDF 0.00 Byte](29)
    摘要: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维护社会和谐、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2008年沪深两市湖南省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分析其形成原因.
    8  戴望舒时代的先行者
    汪东发
    2009(3):117-120.
    [摘要](211)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以李金发为代表的初期象征派诗人,是戴望舒时代的先行者,他们的象征主义诗艺引入和诗学探索,丰富了新诗的艺术表现和艺术品格,推进了现代新诗的发展。
    9  隐私权过时了吗 ———数字社会隐私保护的困境与应对
    黄 琪
    2022, 37(2):104-114.
    [摘要](210) [HTML](0) [PDF 437.91 K](551)
    摘要:
    隐私权乃维系人类文明之基石,然而数字时代的科技革命全面打破了隐私权功能赖以发挥的传 统 社会场景与制度规范,深刻瓦解了隐私权的功效,致使隐私保护问题在数字社会成为全球性的公共问题。 面对愈演愈烈的隐私危机以及基本失效的隐私权,欧盟与美国分别另行建构风格迥异的个人数据/信 息 保护体系,将其作为隐私保护的先导机制。我国采取与欧美类似路径,淡化隐私权的作用,另辟个人信息 保护制度承接数字社会隐私保护的重任,虽有巨大的时代进步性,但仍需重点关注现存的法律体系结 构 混乱、碎片化立法等问题。
    10  共同富裕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坚实基础
    宋才发
    2023, 38(1):7-18.
    [摘要](189) [HTML](0) [PDF 484.07 K](119)
    摘要:
    共同富裕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与渐进性,共同富裕是回应和解答世界性难题的中国模式, 是解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钥匙,共同富裕道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实践参照。走共同富裕道路 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特征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式现代化稳健发展的必由 之 路,高质量发展是促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实践机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 的 根本动力。要用共同富裕成果促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需要正确认识以共同富裕 为标志的现代化强国目标,科学探索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实践路径,用共同富裕方式夯实中华民 族 伟大复兴根基,用共同富裕的成果为全人类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11  文化产业 CVC发展模式及路径分析
    彭 玻
    2022, 37(2):1-7.
    [摘要](186) [HTML](0) [PDF 362.90 K](483)
    摘要:
    目前的文化产业呈现传统文化产业头部企业融资需求弱、新赛道文化企业融资难的投融资态势,面 临着投资主体单一、金融供给不足等 问 题,尤以内容端企业融资障碍最为明显。这 一 局 面 的 形 成 主 要 与 文化产业产品的输出不确定性大、技术迭代速度快、标的物流动性较差等相关,导致投资机构对文化产业 不能快速作出判断。文章以文化企业融资障碍为切入点,通过比较分析世界范围内成熟的文化企业融资 模式,探索文化产业头部企业发展转型的现实意义和实现路径,以期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相关借 鉴 经验。
    12  论现代流行语中体现的语言美学特质
    刘晓芳
    2009(1):93-96.
    [摘要](185) [HTML](0) [PDF 0.00 Byte](21)
    摘要:
    流行语的发展是当代社会语言生活中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现代流行语较一般的词语含有更多的文化意义,即人们对指称对象所表现出来的社会观念、文化心态、审美取向等.文章试从语言美学角度探析现代流行语中体现出的美学特质,在特质性的把握中找寻其审美规律,把握其发展前景.
    13  顾颉刚与李守常
    张京华
    2009(3):99-103.
    [摘要](184)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李守常(李大钊)与顾颉刚师生、共事六年,虽然表面上看二人之间关系淡漠,而由现代学术思潮的消长大势来看,李守常的“解喻”思想与顾颉刚的疑古辨伪其实却是恰相映照的,两派适可代表现代史学形态的两个端点,二者实际上颇有互相成就着对方的意味。
    14  政治、经济和文化多维关系解读——兼论和谐社会构建
    韩美群 宋州
    2009(3):95-98.
    [摘要](180) [HTML](0) [PDF 0.00 Byte](4)
    摘要: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经济、政治和文化分别表述社会结构的不同方面,其相互关系历来是人们争论的焦点。从不同的视域透析政治、经济、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揭示其多维的辩证关系,对于我们克服传统的线性思维,真正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5  论规范性文件审查建议的遴选机制
    祝捷 刘文戈
    2009(4):48-54.
    [摘要](178) [HTML](0) [PDF 0.00 Byte](28)
    摘要:
    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机制面临有限资源无法充分满足日益增长需求的瓶颈.我国法律对规范性文件的审查程序有具体的规定,但审查建议的受理缺乏较为明确的标准和程序.美国最高法院和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在规范性文件审查的制度实践中,形成了一套遴选机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值得我国借鉴.我国应明确规范性文件审查的功能定位,形成规范性文件审查建议的遴选标准,细化规范性文件审查建议的遴选程序,增加规范性文件审查建议遴选的透明度,以完善规范性文件审查建议的遴选机制.
    16  美国贸易逆差的成因及可持续性研究——兼对《美国贸易逆差研究》的评述
    沈国兵
    2020, 35(6):105-110.
    [摘要](172) [HTML](0) [PDF 428.70 K](220)
    摘要:
    The Study of US Trade Deficit reveals the causes of US trade deficit from such perspectives as the US trade balance evolution,and the structural,supportive and policy factors of US trade deficit.It based on the global value chain,intra-product division of labor,dollarization and so on,reveal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S trade deficit and the inflation rate,employment rate,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trade interests,further exploring their macro and micro basis of US huge trade deficit having existed for a long time.Meanwhile,combined with the evolutionrelationship among global industrial transfer,dollarization,virtual economy and real economy,this study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the sustainability of US trade deficit,probes into the cost of adjusting US trade deficit,and on this basis puts forward an idea of adjusting its objectives and and thinking.
    17  论英汉情感隐喻的认知及其翻译
    岳好平 廖世军
    2009(1):101-103.
    [摘要](170)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情感隐喻是隐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英汉翻译的难题.英汉情感隐喻既有认知的共性,也有认知的差异性.英汉情感隐喻翻译应当采取认知对等策略.以避免翻译失真.
    18  论曾国荃战争理论与实践的特点
    郝幸艳 饶怀民
    2009(4):68-71.
    [摘要](168) [HTML](0) [PDF 0.00 Byte](20)
    摘要:
    湘军著名将领曾国荃作战善于运用战略战术,他征战一生,在大大小小的战役中或综观全局徐图进取,或运用奇兵出奇制胜,或围点打援不战而屈人之兵,或收降俘虏以毒攻毒.其行之有效的战略战术思想与实践在履行封建国家对内对外职能方面,都收到了明显效果.
    19  论近代早期法国胡格诺教徒移居英国及其影响
    张松韬 刘景华
    2009(1):71-76.
    [摘要](164) [HTML](0) [PDF 0.00 Byte](9)
    摘要: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开始后,法国的胡格诺教徒不断遭到维护天主教当局的镇压,他们逃离祖国,寻求避难,其中相当多的人来到了英国.在将近两百年的历史中,胡格诺移民在英国寻得了生存之地,同时也为英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从另一角度说,近代英国的崛起,离不开胡格诺教徒等外来因素的积极性影响.
    20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担当学术期刊时代使命
    刘曙光
    2023, 38(1):1-6.
    [摘要](163) [HTML](0) [PDF 254.60 K](185)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3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