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摘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 定》,是这次会议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一个主题、两条主线展开,“发展型改 革”重点聚焦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治理型改革”重点聚焦于解决突出矛盾实现社会和谐,二者的共同 目的在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发展型改革”与“治理型改革”的基本内涵 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深化改革的难点是增强现代企业 的动力和活力,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是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全面深化改革的着力点是完善 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中国式现代化推动理论与实践创新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 态,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引领全球治理和经济发展走向,锻造“大国之治”的新型政党。
    摘要: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入新发展阶段。在全球化进程中,资 本主义文化给后发国家带来了文化同质化、价值迷失及文化主体弱化等现代性难题。中国式现代化文 化形态在对资本主义文化的“主体性—普适性—虚无性”进行整体性批判的基础上,提供了超越资本主 义文化逻辑的现实路径,即强化文化主体性、文化公共性以及坚持“尚和合”的文化伦理观。由此,不仅 为中国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指导,还为解决全球文化危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中国方案。
    摘要:
    习近平关于党的自我革命重要论述是新时代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其中蕴 含着丰富的科学思维方法,主要包括系统思维方法、创新思维方法、法治思维方法、底线思维方法和极 限思维方法。全面掌握习近平关于党的自我革命重要论述的思维方法是我们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的重要举措。
    摘要:
    数字生态文明是新质生产力跃迁的文明新形态,也是新型生产关系孕育的文明新形态。目前,数 字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技术创新存在多重阻碍、管理系统有待完善、公民思维方式有待突破、难以推动 新质生产力的生态转化等困境。加快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在于:强化数字技术赋能生态文明建 设、优化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政策、培养公民数字化思维、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数字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刻改变了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多媒体技术、网络平台和智能设备 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数字化教学资源 的共享和交互式学习平台的构建促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增强了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 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去中心化”的特征打破了传统思政课的时空限制,实现了不同类别、不同领域的 教学资源共享。智能化教学平台的建立促进了思政课教学的智能化发展,增强了思政课教学的针对 性和实效性。
    摘要: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造子宫育儿技术逐渐成为现实。人造子宫育儿技术在帮助自然生育困 难夫妇实现生育愿望的同时,面临着一系列的伦理困境,主要表现在对胎儿和母体健康、生命伦理、家 庭和社会等方面。解决该技术的伦理困境需要实现生命权与社会责任、科技理性和道德理性的平衡;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力度;强化伦理教育和公众意识形态引领等。这样,才能保证人造子宫育儿技 术在符合科学、符合伦理的范围内有序使用。
    摘要:
    文章基于 2013-2022 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科学技术哲学》(B2)的载文数据,从词频统计和编码 分析两个角度入手,借助 NVivo20 软件进行文本分析,从技术哲学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史、科学技 术与社会、科学技术与文化、科学哲学与科学方法论、学术动态与书评、自然观研究、自然科学哲学问题 八个维度梳理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脉络。在此基础上,从技术哲学与社会关系探索、科学哲学与 技术的伦理性提升、跨学科研究兴起、科学方法论与技术方法论创新四个方面展望我国科学技术哲学 未来的发展趋势。
    摘要:
    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了由通修课程、科技伦理继续教育课程和科技伦理专题开放课程共同组 成的科技伦理教育体系。然而,面对日益复杂、非线性且领域分殊的科技伦理风险,科技伦理教育 仍然存在关注意识不强、研究力度较弱、教学内容缺乏统筹及理论脱离实践等问题。强化我国科技 伦理教育体系建设,必须配套建设体系化的科技伦理教育课程,以科技伦理研究作为教学的基础支 撑,促进科技伦理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发挥教师在科技伦理教育中的示范作用。
    摘要:
    文章基于中国 A 股制造业上市公司 2008-2022 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了符合高质量发展内涵的企 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利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 的影响。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总体上显著促进了我国制造业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该研究结果在 经过倾向性得分匹配、排除其他同期的政策影响之后仍然稳健。机制分析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分别 通过供应链整合效应、融资约束缓解效应和压力式创新效应提升了我国制造业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水 平。异质性分析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国有企业、中西部 地区企业和产能利用率较高的企业中更为显著。
    摘要:
    文章通过构建中国劳动力、城市部门与农村部门的演化博弈模型,探讨劳动力流动对城乡融合发 展影响的内在机理,并基于 2002-2020 年中国 31 个省级面板数据,考察劳动力流动与城乡融合发展演 进的特征事实,实证分析劳动力流动对城乡融合发展影响的效应及其时空异质性。研究发现:城乡融 合发展水平与劳动力流动水平均稳步上升,且均存在地区差异;就全国层面而言,劳动力流动对城乡融 合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时间维度上,劳动力流动对城乡融合发展的边际影响逐渐降低;在空间 维度上,劳动力流动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在东部地区更为显著。因此,提高劳动力的区际流动水平, 着重解决劳动力要素区域错配问题,是提高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关键举措。
    摘要:
    文章基于 2011-2019 年中国 30 个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能 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和居民能源消费碳排放均表现出显著的空间相关 性;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减少居民能源消费碳排放,且存在空间溢出效应,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 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显著减少居民能源消费碳排 放;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从数字普惠金融不同维度 进行研究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深度对居民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更加显著。政府应加快数 字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在因地制宜基础上引导地区间加强合作,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摘要:
    生物多样性保护不仅事关国家生态安全,而且是全球治理领域中的重要议题。作为“全球南方” 群体中的重要成员,中国与东盟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与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外动因 下,从凝聚共识、走向行动到深化合作,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方面已取得较多成果,且双方在合作进 程、合作形式、互动模式及参与主体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中国与东盟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不仅 促进了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了中国与东盟合作共赢关系的建设,而且还丰富 了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模式,为“南南合作”树立了典范。
    摘要:
    生态安全已经成为中国—东盟合作框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然而,现有研究往往侧重于中国 与 东 盟 国 家 在 单 一 维 度 或 领 域 的 生 态 安 全 合 作 ,缺 少 跨 学 科 、多 层 次 的 分 析 研 究 。 文 章 基 于“ 人 类—动物—环境”的全健康理念视角,梳理中国—东盟生态安全合作取得的成果与面临的挑战,并 针对现有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即中国与东盟应加强在法律法规方面的合作,加大在能力建设方面的 协作力度,深化资源共享与合作,并建立一个高效的监测和评估体系。

版权信息

  • 主办:长沙理工大学
  • 名誉主编:项久雨
  • 主编:陈浩凯
  • 出版: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编辑部
  • 地址:长沙市天心区万家丽南路二段960号
  • 印刷:长沙理工印务有限公司
  • 国内发行:湖南省邮政报刊发行局
  • 国外发行: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北京782号信箱)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43-1447/C
  • 国际刊号:1672-934X
  • 邮发代号:42-139

公众号

您是第位访问者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